英特爾芯片進入宏碁智能手機:成功之路漫漫
本周四,英特爾開辟了一個新戰(zhàn)場,這個戰(zhàn)場屬于移動處理器領域,但英特爾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英特爾與宏碁在曼谷合作,推出Liquid C1智能手機,定價300美元,它采用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產品首先在泰國推出,然后進入其它東南亞國家。英特爾移動部門主管邁克·貝爾(Mike Bell)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我們有意識地努力追趕這些快速增長的市場,將它當成我們進入此業(yè)務的第一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141671.htm這是英特爾在9個月內推出的第9款產品, Liquid C1可以證明著英特爾在說服大型制造商采用自家移動芯片方面走了多遠。不過分析師卻指出,它也證明英特爾要在市場上獲得立足之地還有多遠,該市場被高通和Nvidia統(tǒng)治。
Strategy Analytics首席分析師比切諾(Scott Bicheno)表示:“首先它們要證明自己可以在此領域玩得轉,英特爾的芯片沒有明顯的技術毛病,只是現(xiàn)有的芯片根基很穩(wěn)。”
除了進入移動市場,英特爾沒有多少選擇。上季度,英特爾營收同比下降3%,主要是因為PC銷售疲軟,自2009年以來,營收增長便穩(wěn)步下降。為此,去年英特爾在歐洲、非洲、拉美、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推出采用自家芯片的手機。
銷量并不大,英特爾拒絕透露數(shù)據,中興通訊和聯(lián)想也拒絕透露。不過據IDC分析師梅麗莎·周( Melissa Chau)透露,去年三季度,聯(lián)想在中國最暢銷的手機出貨超100萬臺,但首款英特爾手機K800出貨只有20萬臺。
歷史
對于英特爾來說,這是一個歷史問題。英特爾早先便承認自己慢了一步,10年前,產業(yè)明顯由臺式PC、甚至筆記本向更小的、更輕的、互聯(lián)的設備轉移,它們的功耗更低。
去年,英特爾看起來將重點向移動應用處理器轉移,它收購了英飛凌無線芯片業(yè)務,聘請了貝爾這樣的營銷專家。
英特爾東南亞總經理馬蒂(Uday Marty)說:“這些人是手機專家,他們真正改變了我們進入市場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設計方式。”
分析師比切諾說,看起來見效了,至少在質量上如此,比切諾曾用過摩托羅拉RAZR i手機,它采用英特爾芯片,比切諾說手機的表現(xiàn)和Android手機一樣好。
Rethink Wireless研究主管加百利爾( Caroline Gabriel)則說:“經過多年的失敗,他們學了許多移動世界的知識,對其不同之處也了解更多了。過去,英特爾沒有理解將設備帶到運營商網絡的流程,現(xiàn)在它們做到了。”
英特爾有幾個妙招。首先,它們與宏碁、聯(lián)想、華碩有悠久的關系,所有這些企業(yè)都有一個難題:作為PC商,需要在移動業(yè)務上增長。即使如此,它們進入移動業(yè)務緩慢。一位臺灣產業(yè)人士透露,英特爾在說服企業(yè)使用自家移動芯片上拋了許多“誘餌”,英特爾高管清楚自己要扛下一些成本,但沒有購買PC制造商生產線那么深入。
另外,英特爾還仿效優(yōu)化微軟Windows的策略,與Google在Android上密切合作,在設備上優(yōu)化軟件。
貝爾說:“我們不只投資于芯片,我們還大舉投資運行于芯片的軟件。”
問題依舊
不過,問題仍然存在。首先,一些分析師指出,英特爾進入移動領域門檻低,這會使得公司背負低端手機芯片制造商的形象。在與低價芯片制造商進行高產量、低毛利率競爭時,英特爾會招來失敗的厄運。
英特爾反駁稱,之所以關注200-500美元的手機市場,因為它有許多的增長空間,它計劃最終提供各價位的芯片,像PC芯片一樣。
英特爾高管還說,今年晚期或2014年初會推出4G LTE芯片,美國正在部署4G LTE網,歐洲也將推出。但Rethink Wireless研究主管加百利爾( Caroline Gabriel)指出,到時英特爾會落后于高通、意法半導體。
還有一個問題,英特爾是否能跳出原有合作伙伴圈。分析師說,英特爾可以說服宏碁、聯(lián)想推出智能手機是一回事,要說服地位已經穩(wěn)固的智能手機商支持,如HTC、三星和蘋果,這又是另一回事;只有說服它們,產量才能提升,利潤才會可觀。
IHS分析師賽德科(Francis Sideco)指出:“考慮到英特爾有龐大的資源,我不會輕易忽略它進入任何目標市場的能力。”
英特爾移動部門主管邁克·貝爾說,黑莓和諾基亞迅速墜落,三星和蘋果迅速崛起,這暗示英特爾現(xiàn)在只是小玩家,但可能不會永遠都是。
貝爾稱:“幾年前,我在不同的公司開發(fā)手機,當時有一家公司主導地球,它就是RIM。”貝爾曾在Palm和蘋果工作過。他的意思是說在過去幾年黑莓份額迅速下滑。貝爾說:“2年之后試看誰是領頭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