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yè)界動態(tài) > 百年之后再無老師?或被人工智能取代

百年之后再無老師?或被人工智能取代

作者: 時間:2017-04-06 來源:中國科技網 收藏

  繼商業(yè)、安保、交通等行業(yè)之后,教育顯然已經成為AI的新目標。 數百年來,教育一直遵循著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如今,在相繼侵襲多個行業(yè)之后AI能否改變教育的老規(guī)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201704/346250.htm

  開始教你的孩子了!

  聽到這句話,許多家長可能會有些發(fā)蒙。但在湖北黃岡中心廣州分校,這是正在發(fā)生的事實。

  科大訊飛執(zhí)行總裁、消費者事業(yè)群總裁胡郁近日透露,科大訊飛在湖北黃岡中心廣州分校某年級兩個班中選取了部分同學,給每個人配備了一個的“老師”。這個“老師”不僅可以給學生布置、批改作業(yè),還能在批改后分析問題與缺點。目前來看,老師的水平還不錯?!涍^一個學期的試驗,采用了‘個性化學習推薦系統’的同學成績,躍升為全年級16個班的前30名。

  繼商業(yè)、安保、交通等行業(yè)之后,教育顯然已經成為AI的新目標。百年之后無老師,能做到嗎?

  機器教師入侵課堂

  能否取代教師,是個早受關注的問題。美國《福布斯》聯合多家機構發(fā)起的對2000多種工作自動化可能性的調查顯示,教師被機器所取代的可能性最低。

  “但這并不代表AI失去了在教育行業(yè)的工作機會?!北本┼]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張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不用探討人生意義等哲學層面,回答基礎性的分析問題等,可是的長處?!?/p>

  目前,全球的人工智能行業(yè),都多少開展了相關實踐。比如日本軟銀將自己的智能Pepper,放到了日本福島縣早稻田Shoshi高級中學和學生們一起上學,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和計算機知識;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一個300多人的課堂上,吉爾·沃森(Jill Watson)擔任了3個月助教都沒有被學生發(fā)現其真身是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2017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巍帶著他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胖”走進中關村一小。在他的帶領下“小胖”完成了英語跟讀、投影播放、自建地圖……

  在科大訊飛的實驗中,人工智能老師在批改完作業(yè)后,還能精準分析問題并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胡郁認為,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這樣的智能老師,給予專家級的培訓和輔導,那他(她)的成績顯然能很快提高。

  AI老師都會干什么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兩個方面。但對于未來AI教師顯然能做更多的事。

  一是自適應學習。運用自適應學習技術,搜集學生各類學習數據,預測學生未來的表現,推送最合適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是內容分析。構建識別和優(yōu)化內容模型,建立知識圖譜,讓用戶可以更容易地、更準確地發(fā)現適合自己的內容比如分級閱讀平臺,利用AI技術為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改寫或推送適合的閱讀內容。

  三是智能評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即規(guī)?;謧€性化的作業(yè)反饋,是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的一個重要場景。運用語音識別,語義識別,自動化批改或者歸類作業(yè),既做到規(guī)?;淖詣优?,又能給予個性化反饋。

  具體到日常的教學活動,AI老師可以接手的工作包括自動批改作業(yè)、在線答疑、語音識別測評、個性化學習等。

  其中,語義分析技術的進步,使得自動批改作業(yè)成為可能,對于簡單的文義語法機器可以自動識別糾錯,甚至是提出修改意見,這將會大大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語音識別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目前主要用于英語口語測評上,科大訊飛、清睿教育、51Talk開發(fā)出的語音測評軟件,都能在用戶跟讀的過程中,很快對發(fā)音做出測評并指出發(fā)音不準的地方,通過反復的測評訓練用戶的口語。

  此外,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個性化教育可能是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的最大價值。

  大數據可以描述每個學生的學習特性。根據倫敦一家研究機構的分析,人們的學習方法可以分為70種;而某機構的機器人已經積累了1300萬名學生做過的8億道題目,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據外媒報道,美國著名信息服務商麥格勞-希爾集團正在開發(fā)數字課程。它從200萬學生中收集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建自適應的學習體驗。當一個學生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時,系統會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出相關資料。系統知道應該考學生什么問題,什么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系統還會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保留學生信息,以便未來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幫助。

  最后,人工智能還能夠對教學體系進行反饋和評測。借助大數據的幫助,通過對學生學習成長過程與成效的數據統計,診斷出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需求的不同,以幫助學生和教師獲取真實有效的診斷數據。學生可以清楚看到問題所在,學習更高效;教師也可對癥下藥地針對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與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

 登臺前提是大數據化

  隨著學校紛紛觸網來降低成本和提升收益,AI在教育行業(yè)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NMC/CoSN(美國新媒體教育聯盟和學校聯網聯盟)發(fā)布的報告指出,AI和VR將成為未來四年到五年內改變教育行業(yè)的兩項最重要技術。美國市場研究公司Technavio則表示,未來四年內AI對教育界的“滲透”將不斷加強,其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39%。

  “人工智能的本質就是通過學習在知識和常識方面超越一般人、達到或接近一般專家的水平,而且其復制和使用的邊際擴張成本極低?!焙钫f。

  不過,業(yè)內人士指出,人工智能完全取代老師,至少現在是不可能的。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需要通過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導教會學生做人、塑造學生的品質等,即便人工智能在知識儲備量、知識傳播速度以及教學講授手段等方面超越人類,人類教師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目前也需要解決對大數據的過于依賴。與其他行業(yè)一樣,大數據才是人工智能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拼笥嶏w高級副總裁吳曉如此前表示,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首要的是數據采集,即教育大數據。

  “教育大數據最困難的是數據采集,教育大數據的一個前提是我們能不能得到數據?!眳菚匀缯f。

  他表示,人工智能能夠去做教學活動提升的一個前提,就是教學活動能夠被結構化,任何不能被結構化的東西計算機都起不到輔助作用。那么,教師教學決策過程哪些環(huán)節(jié)可以結構化,老師教學的行為是否可以被結構化,一些關鍵的工作量比較大工作如批改作業(yè)試卷能否結構化。這些數據以后是否能利用,需要很好的教學評價方式將其連接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真正的數字環(huán)境下形成未來教育和學說需要的數據,才能夠讓數據在一些教學模式下通過一些優(yōu)質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形成各種模型來指導學習。

  “這就需要在區(qū)域性的數據資產和學校共建數據中心數據資產的支持下,整個教學活動、考試、學習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更有針對性地推動學生高效學習?!眳菚匀缯f。

  盡管機器人同行的沖擊不會馬上到來,人類教師們應具備危機意識和改革意識,思考如何發(fā)展哪些不可替代的能力,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未來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怎樣的人才等,將挑戰(zhàn)轉變?yōu)樽兏飩鹘y、創(chuàng)新教育的機會。



關鍵詞: 人工智能 機器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