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基于掃描的DFT對芯片測試的影響

基于掃描的DFT對芯片測試的影響

作者: 時間:2017-02-06 來源:網(wǎng)絡 收藏
隨著ASIC電路結(jié)構和功能的日趨復雜,與其相關的測試問題也日益突出。在芯片測試方法和測試向量生成的研究過程中,如何降低芯片的測試成本已經(jīng)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DFT(可測性設計)通過在芯片原始設計中插入各種用于提高芯片可測性的邏輯,從而使芯片變得容易測試,大大降低了芯片的測試成本。目前比較成熟的可測性設計主要有掃描設計、邊界掃描設計、BIST(Built In Self Test,內(nèi)建自測試)等。本文通過對一種控制芯片的測試,證明通過采用插入掃描鏈和自動測試向量生成(ATPG)技術,可有效地簡化電路的測試,提高芯片的測試覆蓋率,大大減少測試向量的數(shù)量,縮短測試時間,從而有效地降低芯片的測試成本。

基于掃描的DFT方法掃描設計的基本原理

時序電路中時序元件的輸出不僅由輸入信號決定,還與其原始狀態(tài)有關,因此,對它的故障檢測比組合電路要困難的多。掃描設計就是將時序電路轉(zhuǎn)化為組合電路,然后使用已經(jīng)很成熟的組合電路測試生成系統(tǒng),來完成測試設計。

掃描設計可將電路中的時序元件替換為相應的可掃描的時序元件(也叫掃描觸發(fā)器),然后把它們串起來,形成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測試串行移位寄存器(即掃描鏈),以實現(xiàn)對時序元件和組合邏輯的測試。



如圖1所示,采用掃描設計技術后,通過掃描輸入端,可以把需要的數(shù)據(jù)串行地移位到掃描鏈的相應單元中,以串行地控制各個單元;同時,也可以通過掃描輸出端串行地觀測它們。這樣就消除了時序電路的不可控制性和不可觀測性,提高了電路的可測性。需要注意的是,可測性設計的前提是不能改變原始設計的功能。

掃描設計的基本流程

掃描設計測試的實現(xiàn)過程是:

1) 讀入電路網(wǎng)表文件,并實施設計規(guī)則檢查(DRC),確保設計符合掃描測試的設計規(guī)則;

2) 將電路中原有的觸發(fā)器或者鎖存器置換為特定類型的掃描觸發(fā)器或者鎖存器(如多路選擇D觸發(fā)器),并且將這些掃描單元鏈接成一個或多個掃描鏈,這一過程稱之為測試綜合;

3) 測試向量自動生成(ATPG)工具根據(jù)插入的掃描電路以及形成的掃描鏈自動產(chǎn)生測試向量;

4) 故障仿真器(Fault Simulator)對這些測試向量實施評估,并確定故障覆蓋率情況。

DFT對芯片的影響

DFT是為了簡化芯片測試而采用的技術,對芯片的功能沒有影響,但不可避免地會增加邏輯,對芯片產(chǎn)生一些影響。

對芯片面積的影響

DFT以增加邏輯來達到簡化測試的目的,增加的邏輯勢必會增加芯片面積。一般,采用DFT會增加10%"15%的芯片面積。

對芯片性能的影響

邊界掃描要在每個輸入輸出端口處插入邊界掃描寄存器(BSC),因此,在正常工作時,信號要多通過一個多路開關,這就帶來了額外延時,降低了芯片原本可以達到的工作頻率。

對芯片故障覆蓋率的影響

芯片測試的要求就是要盡可能地將有故障的芯片檢測出來,從而降低芯片的逃逸率(Escape)。DFT的目的在于方便測試,提高故障覆蓋率,從而降低逃逸率。故障覆蓋率并非越高越好,因為提高故障覆蓋率可能會大大增加測試成本,所以應該在測試成本與取得的逃逸率之間進行折衷。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DFT掃描芯片測

評論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