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物聯(lián)網與傳感器 > 業(yè)界動態(tài) > 納米浸入式光刻技術工業(yè)化在即

納米浸入式光刻技術工業(yè)化在即

——
作者: 時間:2005-05-18 來源: 收藏
    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正在加速45以下微電子技術的開發(fā),已與世界10大設備供應商簽定協(xié)議,協(xié)議的簽署使得IMEC能在最先進的設備條件下進行研究與開發(fā)。根據(jù)IMEC所確定的發(fā)展戰(zhàn)略,2003-2005年研發(fā)45CMOS技術,2005-2007年研發(fā)32微電子技術。

    據(jù)悉,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技術是實現(xiàn)45納米以下COMS的關鍵技術。在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技術方面,IMEC與世界上30個芯片制造商、工具供應商和軟件供應商等組成了合作聯(lián)盟。該聯(lián)盟中IMEC的合作伙伴ASML公司的TWINSCANtm XT∶1250i是目前世界上浸入工具(0.85)含量最高裝置。IMEC將使用該工具進行曝光,印刷新密度為7O納米,聚焦深度為0.7μM。雙方希望通過合作加速光刻技術從干法向濕法的過渡,以早日實現(xiàn)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技術的工業(yè)化應用。

    業(yè)界力推浸入式光刻技術

    浸入式光刻是指在曝光鏡頭和硅片之間充滿水而不是空氣。對于193納米光刻來說,水是最佳液體。但浸入式光刻技術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如對置于水中的硅片和光刻性能帶來的影響,磨料中水吸附如何進行CD控制、模樣外形控制等。

    在半導體工業(yè)中使用浸入式光刻技術已引起廣泛注意,人們預測193納米浸入式光刻技術將取代157納米光刻技術成為45納米以下半導體生產的新一代光刻技術。早在2003年5月,Intel宣布放棄157納米光刻機的開發(fā),而將采用氟化氬激光器的193納米光刻機的功能擴展至45納米節(jié)點。這也正是浸入式光刻技術取得較好發(fā)展的結果,數(shù)值孔徑為0.93的193納米的鏡頭已經可以實現(xiàn)。緊隨Intel之后,歐洲的ASML、日本的Nikon和Canon浸入式光刻機計劃紛紛出籠。

    尼康對浸入式光刻有疑問

    尼康公司不久前宣稱浸入式光刻技術開發(fā)已進入尾聲,去年年底已把用于65納米節(jié)點的試用機給客戶,量產機也將于今年年底推出。

    “45納米必須使用浸入式光刻。”上海尼康精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加藤浩表示:“45納米技術已經完成了在功能上的研究,量產上的研究還在進行中。”45納米產品何時面世?尼康似乎也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點。

    “隨著新技術的引進,193納米波長氟化氬和浸入式光刻的市場需求量會不斷增大,但是不會大幅度的增長?!奔犹俸浦赋觯耙环矫?,這類機型造價昂貴;另一方面營運成本很高,從制造商的意愿來講,不會大規(guī)模推廣?!?

    基于以上的考慮,2005年尼康雖然在技術上首推浸入式光刻,而在銷售上重點仍集中在I線機和Krf機。據(jù)估計2004年尼康有共計265臺光刻設備售出,其中包括55臺的二手設備。按機種的市場份額(數(shù)量)估計:i線光刻設備為50%,Krf為35%,Arf為15%。

    浸入式光刻的機遇與挑戰(zhàn)

    2004年12月,《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編委會發(fā)行了《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修訂版,其中光刻一章在可能解決方案表中給出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把193納米光刻(非浸入式)擴展到90納米節(jié)點,并且撤消了離子投影光刻和近接X射線光刻。

    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在于光刻技術標準正在改變。也就是“當前和今后兩個節(jié)點的解決方案必須能夠至少滿足兩個地區(qū)的領先要求,所有的基礎設施包括抗蝕劑和掩模,必須按照節(jié)點的時間表來準備”。而近接電子光刻技術(PEL)和電子束投影光刻技術(EPL)只能作為一個地區(qū)的解決方案。

    “去年增加的一個可能解決方案——浸入式光刻(Immersion lithography),保持了持續(xù)快速的發(fā)展勢頭,并增強了產業(yè)界繼續(xù)發(fā)展的信心。45納米節(jié)點的193納米浸入式光刻,甚至可以作為22納米節(jié)點的潛在解決方案?!眹H半導體雜志Aaron Hand先生表示。

    但浸入式光刻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在大于50納米節(jié)點時,浸入式光刻的困難在于浸入過程中的除氣和過濾,以及浸入環(huán)境所導致的缺陷的控制。在45納米和更低的節(jié)點時,浸入式光刻需要研發(fā)高折射率的抗蝕劑、高折射率的液體和高折射率的光學材料,這樣才能把浸入式光刻發(fā)展到極限。

    另外,控制臨界尺寸仍然是個棘手的問題,對于現(xiàn)已確定的要求還沒有可行的方案。正如《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修訂版光刻一章中所指出的,“美國和日本的工作組分別進行了模擬研究并得出一致結論:采用任何當前正在發(fā)展的技術,還沒有可行的小于4納米(精度為3s)的臨界尺寸控制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納米 其他IC 制程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