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電容式指紋識別死刑 生物識別技術轉攻屏下
盡管現在的生物識別身份認證技術還無法完全取代掉賬號和人工密碼設置為基礎的身份認證技術,不管是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體態(tài)識別等,在初始設置時,都需要首先進行最優(yōu)先級的人工密碼設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201811/394768.htm主要的原因是相比賬號和密碼輸入來,其它生物識別的外掛模組,不管是硬件或軟件,都很容易損壞或失效,修復的周期與成本都很高,并且還因為生物識別技術是個動態(tài)的統計比對數據,不但不能進行帳號確認,也不可能進行原始的信息重置。
所以,不管現在的生物識別技術如何標榜自己比賬號和密碼更安全、更快捷,沒有傳統賬號和密碼認證技術的缺點:特定持有物容易丟失、被盜,而特定知識則存在記憶上的問題:密碼太復雜,容易遺忘;密碼太簡單(如:生日、電話號碼等),則容易被破譯和猜測等等,生物識別技術在目前的條件下,還只能是在日常操作過程中,起到替代賬號和密碼輸入的動作,并不能成為硬件的最終信息認證技術,完全取代掉賬號和密碼人工輸入。
不過,生物識別技術還是在進行替代賬號和密碼輸入時,與這種較為麻煩的身份認證技術相比還是省事很多,可以在設置完成密碼輸入替代后,只要進行賬號確認,就能讓生物識別模組自動運行識別,不需要額外的人工記憶、人工輸入與設備比對。
特別是在蘋果把生物識別商用化在智能手機上后,生物識別行業(yè)從一個專業(yè)的垂直領域小眾應用產品,變成了消費類大宗采購商品。隨著生物識別產品的商品性質改變,生物識別的整個產業(yè)鏈也幾乎全部重新洗牌,并引起了整個制造業(yè)和資本界的深度介入,成為近幾年來全球范圍內的重要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
在全面屏顯示技術出現之前,智能手機的生物識別功能,主要以蘋果引領的指紋識別技術為主,另外在市場上還有一定影響力的,就剩下三星的虹膜識別技術了。由于蘋果和三星是與供應商共同開發(fā)自己的生物識別產品,并且并沒有開放自己的供應鏈,所以除這兩家之外的智能手機品牌,只能等產業(yè)鏈拆解蘋果的產品,并學習其設計與制造經驗后,推出各自的產品來。
實際上,蘋果推出電容式指紋識別產品之前,三星很早就是光學式指紋識別手機在市場上銷售,不過三星的光學式指紋識別產品由于用戶體驗并不佳,加上在UI深度配合方面,也得不到谷歌的支持,一直沒有在行業(yè)中推廣開來。三星后來推出的虹膜識別產品,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并沒有在行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最終給蘋果的FACE ID給打敗。
當三星學習蘋果推出前置式電容指紋識別手機時,其它品牌為了更快的適應指紋識別在手機上的應用,則采取了成本及實現難度較低后置電容式指紋識方式,快速讓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在智能手機里普及開來。
得益于中國內地手機品牌的集中爆發(fā),中國國內的生物識別產業(yè)鏈也快速的成長起來,并迅速成為除蘋果外的最大生物識別量產基地,并把電容式指紋識別的使用成本,降到了不到蘋果產品的十分之一,給生物識別技術在全球消費類市場上的普及,在產能和成本上都提供了足夠的條件,從而把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進一步往智能手機以外的行業(yè)緩慢擴散。
等到蘋果開始研發(fā)全面屏顯示技術的手機,在新一代手機上放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時,中國國內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與市場已經高度成熟,產能也開始出現過剩狀態(tài),電容式指紋識別的產品形態(tài)也出現了前置蓋板式指紋識、前置蓋板下指紋識別、后置指紋識別以及側面蓋板式電容按鍵指紋識別等。
蘋果在新一代全面屏手機上采用了新的3D光學人臉識別技術,來替代原來的前置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把3D光學識別模組與傳統的前置攝像頭和距離、環(huán)境光傳感器等,集成在一個模組里面,實際了除3D光學識別模組區(qū)域外的所有前面板部分都是顯示區(qū)的效果,把顯示面板的顯示面積做到了最大化處理。
蘋果再次帶動的全面屏顯示技術風潮,除了改變了整個智能手機面板產業(yè)的玩法外,事實上也幾乎重創(chuàng)了整個指紋識別行業(yè)。當時指紋識別行業(yè)正進入到價格戰(zhàn)的清洗期,很多從指紋識別技術開發(fā)與產品生產的企業(yè),還沒有從市場中把前期的投入給賺回來,就不得不面對市場突然消失的嚴峻局面,特別是從事前置式電容指紋識別產品技術研發(fā)與生產的企業(yè)。
蘋果推出FACE ID 3D人臉識別技術后,事實上等于重新開辟了一個新的生物識別市場,讓原來從事指紋識別的玩家,不得不從其它的方向入手,來化解掉蘋果的全面屏顯示技術與FACE ID 3D人臉識別技術的組合拳,其中最為積極和最為有效的,就是重新回到三星的光學指紋識別技術老路,通過顯示屏的光學通路,把指紋識別模組給隱藏在顯示屏下面——也就是現在業(yè)界抱有最大希望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當然,在手機上玩光學指紋識別技術最在行的,肯定是三星,同時三星還是業(yè)內能夠生產支持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OLED面板最大廠商。但是,三星在對比過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之后,還是認為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和虹膜識別技術都不如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覺得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更能增強全面屏顯示技術下的用戶體驗。
但目前在中國國內手機品牌上應用最多的還是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相關的屏下指紋識別手機產品也幾乎成了中國國內市場的特供產品。甚至到了近期,三星為了爭奪中國國內市場,也學習中國國內手機品牌,通過中國國內的ODM手機廠商,貼牌生產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手機來供應中國國內市場。即便是這樣,三星的動作也比中國國內廠商慢了太半年的時間。
因為到目前為止,谷歌都沒有在系統底層開放屏下光學指紋和3D光學人臉識別的API接口,所以現在行業(yè)里都只能如當初谷歌沒有開放電容式指紋識別API接口時一樣,把屏下光學指紋和3D光學人臉識別的識別結果外掛在系統上,作為密碼輸入替代用,或與某一個APP軟件商合作整合到APP軟件的安全認證模塊里面使用。
所以除了蘋果手機外,目前其它品牌的智能手機的屏下光學指紋和3D光學人臉識別技術,一般都是和后置式電容指紋識模塊一起應用在手機上,有些手機型號甚至是把屏下光學指紋、3D光學人臉識別和后置式電容指紋識三種生物識別方式都集中堆砌在了一部手機上。
不過,這一切都是為了配合全面屏顯示技術的應用。事實上,三星除了跟供應鏈一起開發(fā)各種基于OLED面板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外,三星還利用自己的OLED面板技術優(yōu)勢,研發(fā)了各種全面屏顯示技術,來配合市場的各種需要。甚至這些技術在并不成熟的情況下,也依其它手機品牌客戶的要求供貨。
跟屏下指紋識別技術一樣,三星還利用自己的OLED面板優(yōu)勢,開始研發(fā)屏下攝像頭技術。據李星了解,三星將在一些對拍照質量要求不是特別高的中低端產品上,先推出前置屏下攝像頭產品。未來等相關的硬件量產技術與軟件算法都成熟后,再慢慢切換成屏下3D光學人臉識別技術產品。
至于對前置拍照質量要求較高的手機型,李星從相關方面了解到的信息顯示,三星給自己品牌手機以及其它品牌手機的建議,仍然是前置高清攝像頭模塊加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組合方案。不過由于三星自己的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產品都還沒有發(fā)布,所以只是在行業(yè)里先推行它的小劉海OLED顯示屏來配合前置高清攝像頭應用。
當然,為了把全面屏顯示技術做到極致,實際上LCD面板企業(yè)早就開始了有區(qū)別于蘋果大劉海異形顯示屏,與三星的小劉海異形顯示屏的全面屏顯示技術,也就是深天馬上半年為業(yè)界推出的屏內鉆孔的全面屏顯示技術。
不過不知道是基于何種原因,華為在取得深天馬的鉆孔全面屏技術后,一直在要求包括深天馬在內的幾家面板廠持續(xù)送樣,如京東方、友達、華星光電等,但卻沒有相應的手機產品發(fā)布出來。
近期三星也表示將發(fā)布屏內鉆孔的OLED全面屏技術產品,并會在自己的品牌手機上進行應用與推廣。如果這些技術同時推向市場的話,相信大家很快就可以看到不用再配置后置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的全面屏智能手機:屏下指紋識別+屏下攝像頭全面屏手機,屏下指紋識別+鉆孔全面屏手機,或者屏下3D人臉識別完全全面屏手機。
只是那個時候,中國國內的電容式指紋識別產業(yè)鏈企業(yè),除了少數廠商還能在家裝市場上存活外,其余的企業(yè)除了轉型外,只能承受全軍覆滅的結局了。因為除了手機外,要找到一個還有這么大容量的商品市場,幾乎不太可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