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yè)界動態(tài) > 穿戴式科技的儲存、傳輸與云端應用

穿戴式科技的儲存、傳輸與云端應用

作者: 時間:2014-08-08 來源:Digitimes 收藏
編者按:在產品設計方面,可穿戴設備是橫跨電子、紡織、時尚等產業(yè)的產品,設計者們在做著各種“加法與減法”來進行平衡與取舍......

  裝置算是一種穿戴在人身上的電腦,既然被設計依附在人體身上,自然得考慮到低發(fā)熱量、電磁波小、功能單純、電池壽命久、還能防水。因此在硬體設計上,除了選擇高整合度的硬體元件外,也會因應應用場合的需求來做容量與無線傳輸規(guī)格之間的平衡與取舍,例如云端搭配小記憶體、可離線設計搭配大容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256651.htm

  裝置市場的加法與減法

  裝置種類可說是五花八門,大致上可以分成2大類:1.配飾類:目前這類產品有智慧手表、智慧手環(huán)、智慧眼鏡、智慧戒指、智慧項煉…等等,這些產品大多可以用來延伸或取代「部分」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讓你不用時時刻刻從口袋掏出手機來,且可以做更貼身的感測與量測服務,以做為健康管理的應用。

穿戴式科技的儲存、傳輸與云端應用0

  智慧手環(huán)因空間小、元件少,記憶體配置少的特性,大多采軟板PCB設計。圖為Nike+FuelBand)(圖/FCC

穿戴式科技的儲存、傳輸與云端應用1

  多數智慧手表設計成智慧型手機的配件,來一起搭售。圖/Samsung

  2.穿著類:其功能主要以感測(應)、或體感控制等應用為優(yōu)先。目前這類產品包括智慧安全帽、智慧假發(fā)、智慧手套、智慧內衣、智慧鞋等等,各產品應用范圍與情境也有不同。

  在產品設計方面,穿戴式裝置,可以算是跨電子、紡織、時尚等產業(yè)的產品。而各產業(yè)在設計這類產品的構想與概念,不一定相同。以智慧手表這種產品為例,這對既有的運動廠商、手表廠商來說,算是「加法」的產品市場,亦即在既有的運動手表/電子表上面產品,塞入新的功能,像是GPS、藍牙、各種感應器等等,讓產品功能變得更多,以吸引其專屬的運動客群、時尚配飾客戶。

  上述廠商設計產品時,規(guī)格夠用就好,在時間呈現方式大多延續(xù)舊有傳統,以指針或數字顯示,再搭配新功能來強化其產品特色。而為了要顧及電池使用壽命,通常不會一次塞太多功能,CPU速度和容量也不會太多,讓手表可以使用超過1周、1個月,甚至高達1年,讓其客戶可以延續(xù)配戴其手表的傳統體驗。

  而對科技大廠來說,穿戴式裝置基本上算是「減法」的產品。亦即把既有的ICT產品體積縮小,功能一個一個砍掉。像是智慧手表就是將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一一剔除(例如通話、視訊功能、相機去除掉),把螢幕和解析度降低,把體積盡量縮小,變成可以獨立運作或配件的產品。

  至于在規(guī)格部分,可能會搭載彩色觸控式螢幕、可聲控、撥電話、接電話、聽音樂、看提示訊息、當計步器、溫度計、GPS導航,甚至可當遙控器、內建心率器等等。簡單說,科技業(yè)的在產品規(guī)劃上,幾乎比上述運動、手表產業(yè)的產品還強。而功能強大背后,也意味著電池使用壽命的短暫,可能3天到5天,就要拔下手表來進行充電。長途旅行的話,手機充電線變成也得隨身攜帶了。

  此外,一些新創(chuàng)公司,可能綜合上述兩者的作法,功能中等,而在顯示部分搭載電子紙技術,讓電池使用壽命增加到1周以上。不過基本上,功能強弱還是要看產品的外型大小而定,例如智慧手表>智慧手環(huán)>智慧戒指。智慧手表有做到2寸以上的設計,功能跟智慧型手機相去不遠;智慧手環(huán)的功能也可以設計到能跟智慧手表看齊;至于智慧戒指礙于體積迷你,且必須是可撓式軟板PCB設計,也有廠商發(fā)揮極限,使其功能接近智慧手表。

  穿戴式裝置的資料與傳輸

  針對上述兩類廠商在設計產品的出發(fā)點不同,因此硬體配置的等級也不同。以運動/手表業(yè)者來看,其設計出來的手表/手環(huán)產品,大多以FeatureWearable(功能型穿戴)的產品,功能訴求單純,硬體元件并不多,處理器可能采用超低時脈的MCU(微控制器),時脈在100~200MHz,記憶容量也以Kb或以Mb來計算,提供可以儲存1~30天的感測資料或GPS軌跡,或基本資訊提醒。容量小,可能也不提供專屬App軟體商城下載服務來擴充該產品功能。但在電池壽命部分,有些產品可以使用到為以「周」計或以「月」計的等級,使用一陣子之后,才須充電或更換電池。

  若是科技廠商所設計的穿戴式產品硬體規(guī)格,大多會延伸Smartphone的理念,以SmartWearable(智慧型穿戴)來規(guī)劃產品。處理器會采用行動裝置專用的CPU,或低耗電的MCU的硬體架構,處理速度動輒數百MHz到1GHz以上。在資料儲存的設計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MobileDDR或LPDDR低耗電記憶體,搭配eMMC/Flash快閃記憶體的架構,動輒以GB等級來設計,有些還具備SD卡擴充能力(不過穿戴式裝置很少配置記憶卡擴充槽),而為了可以擴充功能,大多產品都提供App軟體下載服務。因此,從規(guī)格來看幾乎贏過上述廠商的產品,然而耗電情況也也兇,電池壽命大多為以「日」計的等級,必須常常充電。

  先分析FeatureWearable裝置,因為配置的記憶容量比較少,所以只強調功能,而不提有多少MB/GB。例如FitbitFlex智慧手環(huán)最多可以記錄30天的感測資料、Garmin運動手表可記錄1000圈的資料、Epson

  GPS手表可以14小時的軌跡等等。這類產品有些提供ANT+協定,能與心率帶做連結以偵測心跳數據。至于資料輸出的設計,大多采藍牙低功耗(BLE)與智慧型手機配對,搭配其專屬的App軟體來把資料傳輸至手機,主打感測、記錄等應用。

  再看SmartWearable的裝置,其CPU速度較快、記憶容量也比較多,與PDA產品的配置相當。例如三星GearFit智慧手環(huán)采ST(意法半導體)STM32F4系列MCU180MHz搭配16MBFlash記憶體、SonySmartwatchSW2同樣采用STM32F4MCU180MHz(內部記憶體256KBSRAM、2Mb的PSRAM/Flash,采Parallel介面,主要用來存放作業(yè)系統和韌體碼,另外再搭配4GB的eMMC做為一般存取使用)、PebbleSteel智慧手表采120MHzMCU搭配1GBFlash記憶體、i’mWatch智慧手表采450MHzCPU搭配4GB記憶體。這類手表設計大多透過藍牙與智慧型手機配對,搭配其手機App,用來傳輸資料、控制手機、接收訊息等等。有些產品亦有專屬App商城,可下載App來延伸其應用。

  另一種的智慧手表,就等于是縮小版的智慧型手機,內建SIM卡插槽,可以直接通話。如OmateTrueSmart2.0智慧手表,就是搭載MTK6572雙核CPU1.3GHz,512MBLPDDRRAM,4GBeMMC。這種智慧手表不須與其他裝置配對,可以獨立運作,并搭配其專屬軟體商店來下載新的App程式。

  穿戴式裝置的云端應用

  在云端應用部分,手表類、眼鏡類的產品,大多有提供專屬App下載,可以擴充該產品的應用范圍。而手環(huán)類則幾乎不提供App下載,最多就是透過韌體方式來更新內部的功能。

  至于語音部分,有些穿戴式裝置,有提供語音輸入辨識/控制功能,例如GoogleGlass、Samsung

  Gear2/Neo、MartianPassport,透過將聲紋資料傳送至GoogleNow或Siri的云端伺服器做比對,再轉翻譯成動作,來控制裝置。而也有供語音通訊功能,透過藍牙無線傳輸,與智慧型手機配對,就等于是手機的外接式耳機,可以直接對著手表來講電話。

  此外,有些產品內建NFC功能,目前大多主要用來加速藍牙配對之用,免輸入配對碼,直接感應就能配對使用了,至于是否能應用在未來的行動支付領域,這就得看廠商當初規(guī)劃,以及是否能提供對應的韌體更新與App了。

萬能遙控器相關文章:萬能遙控器代碼


聲控燈相關文章:聲控燈原理


關鍵詞: 穿戴式 儲存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