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球半導體市場數(shù)據分析
從地域分布來看,深圳、北京、上海是最大的三個城市。深圳主要是由海思一家獨大,再加上其他的公司;北京、上海相對來說比較平均,公司的數(shù)量會更多;二線城市也在追趕,杭州、無錫、西安、南京、合肥、重慶這些城市都在大力地發(fā)展集成電路產業(y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201902/397799.htm
從芯片企業(yè)的銷售數(shù)據上看,中國超過1億人民幣銷售額的芯片公司其實只有208家,也就是說90%公司的銷售額其實連1億人民幣都不到。從人員的角度看,超過100人的公司有150多家,90%的公司是少于100人的,超過1000人的大型公司在中國只有98家,數(shù)量非常的小。相較于國外的高通3萬人,英特爾10萬人,臺灣的臺積電6萬人,中國大陸的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還遠遠不夠。整個行業(yè)設計人員的數(shù)量大概在16萬左右,人均產值在20萬美金多一點。如果中國未來芯片設計的數(shù)量和營收要成長五倍、十倍,那需要的人才在這幾年內怎么補足呢?
如果把這些銷售額細分成八個領域,其中消費模擬和計算機的增長是比較快的。有人說中國的芯片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在已經是一片紅海,甚至是血海,這一點我是非常不同意的。因為我們的銷售只是我們需求的大概10%左右,還有90%的市場等著我們去開拓,哪里有紅海?
個人認為,現(xiàn)在和未來十年左右,還會有三個比較大的因素拉動整個芯片行業(yè)的發(fā)展。

第一是中國現(xiàn)在扮演著一個山腰樞紐的地位,連接著第一世界發(fā)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大量的電子產品的制造是在中國完成的,雖然iPhone的設計是在美國,但是絕大多數(shù)是在中國生產出來,然后再銷往全球各地。以后,大量的電子設備如智能汽車都會在中國進行這樣的生產,這是巨大的機會,對中國的芯片產業(yè)來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第二個是中國現(xiàn)在在做的一帶一路,覆蓋著全新的20億消費群體,這些群體以前太窮買不起電子產品。過去十年,中國的各種援助讓他們穿上了衣服和鞋,解決了溫飽問題。未來的十年,他們會走跟我們過去一樣的路,需要家電、手機、消費電子等各種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這些一定會是從低價、高性價比的產品開始切入。
第三個是AI技術帶來的實時翻譯,一旦這樣的解決方案在每個人的手機(也可能是可穿戴設備)上實現(xiàn),全球的人才可以自由地流動,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你想生活的地方去生活,語言不會成為問題。這個時候,貼近市場就會變成一個吸引全球人才的重要因素,這些人才也會帶來整個產業(yè)的提升。

今天,全球前12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已經有9家在中國,未來的智能汽車,我認為的趨勢也會是這樣。今年的CES上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未來智能汽車是由傳統(tǒng)車廠慢慢變化而來的;另一種聲音說智能汽車就像智能手機,傳統(tǒng)車廠在里面沒有位置,會淪為代工廠,品牌設計會有新興的廠商,就像今天的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和小米在傳統(tǒng)的手機市場上其實沒有太多的聲音。

總體來講,我的觀點是未來十年是中國芯片的黃金十年。一方面,我們現(xiàn)在已經看到了需求,有足夠的市場等著我們去填補;另外一方面,一帶一路和其他因素都會為全球經濟增長和技術演進帶來新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芯片的需求。這個時候,就看我們能不能抓住機會,誰能夠抓住機會了。
在此分享一位朋友發(fā)給我,我非常喜歡的一段話:中興事件以后,國家開始重視半導體行業(yè)。我們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有自己的Google——百度,我們有騰訊,跟美國處于一樣的位置。但是在芯片行業(yè)我們卻完全沒有能夠跟美國的英特爾、高通、博通相匹敵的企業(yè)。未來,這樣的公司一定有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公司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xiàn)呢?是不是可以完全照抄或者是完全跟著美國公司的發(fā)展腳步,亦步亦趨就能夠實現(xiàn)?我認為肯定不是這樣,新的時代一定有新的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