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輻射晶體管3DK9DRH的貯存失效分析
2 晶體管3DK9DRH的失效分析
晶體管3DK9DRH的主要工藝流程是:經過切片、研磨和拋光等過程后,制備成厚度大約為300~500μm的圓形硅片作為器件的襯底,隨后進行外延生長、氧化、光刻、擴散、蒸發(fā)、壓焊和多次硅片清洗,表面鈍化、最后進行成品封裝。在本文中,晶體管3DK9DRH是1995年生產的,裝機后一直處于存儲狀態(tài),每隔一個時期通一次電,最近通電發(fā)現(xiàn)晶體管失效,失效現(xiàn)象為集電極c和發(fā)射極e間的耐壓降低,飽和電壓與指標不符。
將失效樣品標號為10#,同時取同期生產的、不同期生產的6只同型號產品作為對比件,其中1995年生產的抗輻射產品標號為1#,2#,3#,2003年生產的抗輻照產品標號為7#,8#,9#。
首先對失效樣品和6只對比件進行電性能測試。10#的Vces>1.024 V,hfe=9.4,BVcbo=91.1 V,BVceo=55.1 V,從數據可以看出10#樣品的飽和壓降嚴重超標,并且放大倍數、c-b結耐壓、c-e結耐壓都超標。1#~3#樣品的e—e,c—b同樣結耐壓超標,3#樣品Iceo=8.86 μA,明顯看出c—e漏電流超標。7#~9#樣品的c-b結耐壓超標,7#~8#樣品的c—e結耐壓不合格;9#樣品的c—e結耐壓合格。
對1#~3#和10#樣品進行了檢漏檢測,結果為3#粗檢漏、細檢漏都不合格,2#細檢漏不合格,1#和10#樣品粗檢漏、細檢漏都合格,需進行下一步檢查。接著對1#和10#樣品進內部水汽檢測,結果10#樣品內部水汽含量為3.65%,1#樣品內部水汽含量為1.02%,一般要求水汽小于0.5%,因此兩者都不合格,10#更為嚴重。開封檢查發(fā)現(xiàn),10#失效件內部芯片表面有白毛。加工時尾絲長達160mm,而合格標準為120 mm。其余2#件尾絲為170 mm、3#件尾絲為160 mm,只有1#件鏡檢合格。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189580.htm
對10#樣品(失效件)進行掃描電鏡內部成分分析,如圖2所示:取A,B,C,D四點進行能譜成分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中看出失效件中存在鉀、鈦、氧、鐵、鈉、硅、金、硫等元素,而硫元素含量極高。
將失效分析過程匯總后,得到表2所示的結果。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電性能測試中:產品的耐壓BVcbo和BVceo基本上都達不到產品的指標,失效器件的電性能不合格屬于功能失效。內部水汽檢測說明該產品在生產封裝時沒有進行內部水汽控制。
而芯片表面長白毛一方面是因為內部水汽含量過高,另一方面根據對10#樣品進行的掃描電鏡內部成份分析得到的數據分析,發(fā)現(xiàn)各采樣點硫元素的含量很高,產品內部存在硫等物質,導致產生氧化腐蝕反應。這表明該失效件在生產時的工藝存在問題,導致硫元素殘存量過高。
因此,分析認為此次晶體管3DK9DRH的生產工藝存在問題,器件硫元素含量過高,再加之元器件內部水汽未加以控制,在相當一段貯存時間后,晶體管內部發(fā)生氧化腐蝕反應,致使該元件產生功能失效。
建議以后如果再發(fā)現(xiàn)同批次生產的3DK9DRH晶體也存在類似情況,有可能是生產工藝時存在問題,生產廠家有必要進行工藝檢查。
3 結語
本文結合外部檢查、電性能測試、檢漏、內部水汽檢測、開封檢查、內部成份分析等失效分析項目,完成了對晶體管3DK9DRH進行的一種貯存失效分析。該失效樣品在產生工藝過程中存在問題,未對水汽加以控制,導致內部水汽超標,加之晶體管工藝制造中引入了硫元素,內部硫元素含量很高,在貯存期間器件發(fā)生內部氧化腐蝕反應,導致芯片表面長白毛。對此本文建議生產廠家進行必要的工藝檢查,同時對內部水汽加以控制,要及時剔除有缺陷的產品,減少系統(tǒng)試驗和運行工作時的故障,提高系統(tǒng)、設備的可靠性,避免不合格的貯存器件使用時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