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對話 | Peter Lee:新冠疫情下,科學研究范式大轉變

對話 | Peter Lee:新冠疫情下,科學研究范式大轉變

發(fā)布人:MSRAsia 時間:2021-07-04 來源:工程師 發(fā)布文章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于2020年1月首次發(fā)布,相關疫苗于2020年底就開始在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獲批緊急使用。而疫苗的研發(fā),通常需要五到十年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驚人的成就標志著科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置”,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看待科學的方式,不僅將其視為一項學術工作,也把它看作危機應對以及形成未來復原力的關鍵一環(huán)。

本文編譯自微軟博客文章“Q&A Peter Lee on the COVID-19 pandemic, societal resilience and crisis-response science”, “Anticipate, absorb, and adapt—introducing the societal resilience research agenda”。

1.png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研究院負責人 Peter Lee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全社會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侵擾,但與此同時,快速應變并實施應對措施的迫切需求也激發(fā)了協(xié)作、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由此,微軟創(chuàng)建了“復原力”系列欄目(https://www.microsoft.com/zh-cn/societal-resilience),重點關注疫情期間所產生的一些研究項目、技術與想法,以及那些將它們付諸行動的人。

今天,讓我們對話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研究院負責人 Peter Lee,了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給科研領域都帶來了哪些影響。

Q: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您在微軟研究院乃至整個科學界都有哪些所見所聞?

Peter Lee:當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很多科研人員都暫時放下了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轉而著手研究更緊迫的問題。在微軟,我們也第一時間發(fā)起了針對新冠疫情響應的特殊黑客馬拉松,整個公司有1100多人參與。同事們如此強烈的關注和積極響應,令我十分感動。這次危機讓每個組織機構都在思考如何具備社會復原力,以及我們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如何與之相適應。

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我們在疫情爆發(fā)之前已有的想法、技術和學理,都在經受著嚴格的壓力測試。例如,利用信使 RNA 作為疫苗基礎平臺的整個想法,在過去幾十年來只是一個理論概念,但新冠疫情對其產生了進行壓力測試的需要:這些理論是正確的嗎?它們時而有效,時而失效。了解哪些東西有用或沒有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Q:疫情背景下,哪些研究遇到了瓶頸?

Peter Lee:首先是關于數(shù)據(jù)和從數(shù)據(jù)中獲取信息的研究,某些情況下我們仍然無法解答。其實都是一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例如,全球每家醫(yī)院和診所收治新冠患者的能力是多少,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收治能力將達到飽和的機構占比是多少等等。盡管我們擁有很多數(shù)據(jù),經過了各種分析,但在疫情最初的四到五個月里,很多這類非?;A的問題我們都無法回答。

因此,無論是在微軟內部還是外部進行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新的模型和儀表板,為人們提供預測能力??茖W家們希望預測各種干預措施所產生的影響,比如,如果對所有酒吧實行晚上8點的宵禁,會出現(xiàn)怎樣的狀況?如果禁止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又會怎樣?

其次,是對真實世界證據(jù)理念的檢驗。假設你進行的研究有助于人們了解醫(yī)學知識、新的治療或診斷方法,其標準做法是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通過科學實驗,你可以嘗試排除計算機科學家所說的混雜因素,推導出因果關系,而不只是滿足于統(tǒng)計學上的相關性。這是醫(yī)學領域檢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黃金標準。

但是這個“真實世界證據(jù)”的概念是,你只要觀察每位醫(yī)生治療每位患者的情況,并將其記錄下來,這些數(shù)據(jù)就是真實世界的證據(jù)。之后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你就可以得到相關醫(yī)學問題的解答。在大數(shù)據(jù)的時代,尤其是當我們已經坐擁完美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的能力時,這一概念顯得極具誘惑力。但這個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棘手。

疫情期間,美國醫(yī)學史上最重要的早期搶救方案是抗體血漿的批準使用,已有超過十萬人報名注冊。你可能會認為,只要觀察這十萬人身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就能夠判斷血漿是否起作用。然而,盡管在醫(yī)學上使用抗體血漿已有100年的歷史,但確定其對新冠病毒的功效卻比預期困難得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還缺少一些重要的機器學習和數(shù)據(jù)科學工具。此外,你也可以看到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公開且極快的速度下展開的,科學研究不再只是學術界的事情。

Q:如何迅速開展工作,是否也已經成為科研人員的關注重點?

Peter Lee:沒錯。疫情使得當前科學研究的緊迫性呈現(xiàn)出了某種范式上的轉變,所以我們必須要更快速地開展工作,在“未來主義”和現(xiàn)實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以往通常要耗費數(shù)年才能在某個小型學術圈子中逐漸為人所知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只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周時間就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這是一個全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范式,我稱它為“危機應對學”,這也是我們正在做的另一類科學研究。

在新冠疫情期間,每項進步,無論大小都會受到公眾的檢視。研究結果將推動關鍵的政治決策、公共輿論乃至醫(yī)療措施的全球采納。我們不能拖延對新范式的接納。與此同時,我們追求客觀且持久的真理并及時公布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不應受到獲利與否或實現(xiàn)產品化的期望束縛,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全球新冠疫情期間產生的科學研究和論文數(shù)量驚人,大大超出了任何人吸收消化信息的能力。因此,微軟很早就幫助創(chuàng)建了 COVID-19 開放研究數(shù)據(jù)集 CORD-19(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cord19)。就在幾個月前,我們在此基礎上推出了“Microsoft Biomedical Search(微軟生物醫(yī)學搜索)”服務,允許用戶使用自然語言進行查詢。借助 AI 技術智能地綜合大量數(shù)據(jù)是如此重要,其中所完成的工作量更是令人驚嘆。

此外,我還是“ The Fight Is in Us”倡議的一員,它涵蓋了大型科技公司、醫(yī)療保健機構、非營利性血液中心、營利性制****公司和媒體公司等。我們每周都會舉行會議,就需要解決的困難問題達成共識,并找到能夠開展合作的方向。

除了新冠疫情,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也日益增加: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虛假信息等。這都預示著新范式的轉變將是永久的。憑借誠實、客觀和中立,我們將能夠匯聚社會各方的伙伴,建立共識,為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步提供支持。正如一直致力于追求科學的真相一樣,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幫助培育更具應變能力、更可持續(xù)的社會。

迫在眉睫的挑戰(zhàn)需要意想不到的突破,我們需要一種全新且可靠的方式來預測應對下一次危機所需的技術,并讓廣大群眾做好準備,以便在時機成熟時部署和適應這些解決方案。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在微軟研究院推出“社會復原力”研究議程的原因。

Q:“社會復原力”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可以詳細介紹一下嗎?未來,又將如何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來解決那些必將成為這一領域長期組成部分的問題?

Peter Lee:復原力是一個涵蓋許多領域的廣義術語,這些領域包括生態(tài)學、心理學和工程學等。我們將復原力定義為預測、消化和適應破壞的能力。就像我們在2020年間所看到的那樣,破壞性事件是前所未有的,但并非不可預測。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警惕諸如傳染病、網絡攻擊、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我們身處的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不穩(wěn)定性等風險。識別各種社會問題的模式和共性,將幫助我們找到能夠在最大范圍內推廣使用的解決方案。

在廣泛的協(xié)作者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實施這些解決方案,不僅要培養(yǎng)應對和恢復的能力,還要建設承受不穩(wěn)定且充滿風險的未來的復原力,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系統(tǒng)性沖擊。這將是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我們只有積極監(jiān)測新的威脅和風險,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適應這些威脅和風險,才會取得成功。

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初始階段進行的系列案例研究中涉及到了社會四個關鍵層級上的復原力——個人、機制、基礎設施和信息。這些研究審視了諸如醫(yī)療健康公平性、人口販賣和工作場所生產力等問題,并探索了應對政策所需的技術。

2.png

我們對全球新冠疫情期間的工作關系和網絡變化的研究,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項研究借助網絡機器學習技術,跟蹤組織機構的交互活動,并對遠程及混合辦公環(huán)境中的生產力、協(xié)作和工作組穩(wěn)定性的轉變加以分析。

過去的一年間,我們見證了新技術在增強復原力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放大組織機構的能力,讓它們觸及并支持許許多多由個人構成的社區(qū),而這些社區(qū)則組成了全球社會。因此,技術、組織和社區(qū)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我們研究方法的基礎,并啟發(fā)我們提出了社會復原力研究的七項指導原則。(欲了解指導原則細節(jié),請點擊: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group/societal-resilience/#!guiding-principles)

Q:您能否進一步談談微軟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Peter Lee:一直以來,對于微軟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幫助人們完成工作,無論是在校學生、信息工作者,還是工廠車間工人?,F(xiàn)在,對于微軟而言,了解未來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球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已經獲得了很多科學知識,所有這些都是基于多年積累的經驗,而其中一部分還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但未來的不可知讓一切看起來“懸而未決”。因此,我們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是讓所有研究項目都重新煥發(fā)活力。10年甚至25年前就做過的一些重大研究現(xiàn)在又要回爐了。在微軟內部,我們已經重新梳理了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

作為科學家,我們現(xiàn)在的任務是為下一個重大挑戰(zhàn)做好準備,同時保持對長周期進步的專注。為了增強社會復原力,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學科,深化與合作伙伴的關系,并增強自身的復原力。無論下一次危機是大規(guī)模干旱、嚴重電力故障,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全世界還會向科學家們尋求幫助。到時候,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Q:對微軟而言,為什么投資研究如此重要?

Peter Lee:微軟現(xiàn)在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因為我們開展業(yè)務是為了幫助所有人變得更好、更成功。我們的業(yè)務模式依賴于世界上更少的紛爭,人們更加公平地獲取技術和良好工作,各國融洽相處。世界越符合上述特征,微軟的業(yè)務發(fā)展就越充分。我想這并非預先計劃的,但我們恰恰就處于這種境地。這使得我們的業(yè)務模式與這些美好愿景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決定圍繞“社會復原力”這一概念來創(chuàng)建新的工作崗位、新的角色和新的組織架構,這是一條長期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微軟員工可以賴以謀生,并建立專注于這些課題的個人事業(yè)。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AI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