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檢討人才政策 抬高大陸干部地位
何友成亦坦陳說,干部本土化一直是富士康發(fā)展的一個繁重課題,據其介紹,富士康大陸員工達到45萬名之時,經理以上陸干僅有80名,距離陸干全面參與公司高管經營決策有相當距離。此種局面,在高度依賴出口以及歐美市場的上一個“黃金十年”里,尚且可以維系,但是在下一個依靠大陸內需市場、以及科技轉型的十年,將會成為一個嚴重的掣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96028.htm首先,從成本競爭看,據了解,目前派駐大陸的臺干在薪資上普遍高于同級別陸干2-3倍,甚至更高,這對以低利潤率、高規(guī)模制勝的富士康的成本控制無形中是一種壓力。臺灣地區(qū)業(yè)界普遍認為,高端人才的成本比例,歐美、中國臺灣地區(qū)、中國大陸三者大約在5:3:1。
其次,在目前歐美市場萎縮的背景下,拓展中國內需市場也驟然加大了富士康人才本土化的壓力。事實上,最近幾年,富士康不斷向大陸內陸省份遷徙,其管理團隊、以及當地龐大人員的組建,只能依靠本土中層干部。
據富士康商務長李金明介紹,富士康在山西、武漢、煙臺等地開疆擴土的經驗是,先從陸干中選擇當地籍貫者,進行培訓后派駐當地作為先遣部隊作籌備工作,此后再在該團隊基礎上,再在當地招兵買馬,從而組建后續(xù)公司團隊。
富士康檢討人才政策
顯然,對于有志于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富士康而言,如何激勵和發(fā)揮這些陸干的優(yōu)勢,將是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在集團目前人才構成中,陸干是數量最巨的群體,而大陸內需市場也最具爆發(fā)力和擴張性,集團未來的最大機會也系于此。”富士康高管在公司內刊中指出,公司要“檢討制度,出臺新政”,以加強和推進臺干與陸干的“機會公平化”。
事實上,富士康近年遭遇的人才流失現象已經開始影響到它的后續(xù)發(fā)展,尤其勁敵比亞迪的崛起,“吸引”了不少從富士康出走的中層人員。
據富士康陸干人士分析,富士康內部針對陸干一向有“1-3-8” 的內部激勵政策,即針對服務時間達到1年、3年、8年的核心干部員工執(zhí)行獎金、補貼、住房等相關福利政策,工作滿8年后的陸干,可無償獲得公司補貼住房一套或等值的現金。同時,從2001年開始的公司股票期權計劃也相繼向部分陸干開放。據了解,富士康在過去幾年間,針對八年工齡以上的陸干提供了超過千套住房,但是,在公司管理團隊的信任度、股票期權的輻射度等方面,陸干的感覺依舊偏低。
在本次“人才本土化”運動中,富士康亦反思了其由于人才政策執(zhí)行不到位、欠公平化,導致核心員工“身曹心漢”、人才向競爭對手流失等現象的根源。
如何推進在大陸的本土化,對于這家擁有68萬名大陸籍員工的出口加工型臺商而言,一直是縈繞在它頭上的一道難題。
早在數年之前,郭臺銘曾經在公司內部講話中一再強調本土化的推進時稱,推行干部的本土化,其目的“就是在分權”,“給派駐干部(臺干)一個自我轉型的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