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線/CAN總線的KWP2000協議分析及協議棧的開發(fā)測試

圖3 基于CAN總線的KWP2000診斷服務流程圖
從上面的服務流程可以看出,基于CAN總線的KWP2000協議支持多包數據傳輸,并且多包數據的管理和組織是在網絡層完成的,應用層不必關心數據的打包和解包過程。為實現這一功能,網絡層定義了四種PDU(以PCI類型進行區(qū)分,如表5所示):
單幀(Single Frame,SF) - 數據域及PCI可在一個CAN數據幀中容納時,服務報文以單幀CAN報文進行發(fā)送。
第一幀(First Frame,FF) -數據域及PCI不能在一個CAN數據幀中容納時,服務報文以多幀CAN報文進行發(fā)送,其中第一幀(FF)除傳送數據外,還包含了多包數據的長度信息。
連續(xù)幀(Consecutive Frame,CF) - 多包數據中除第一幀外的連續(xù)數據幀,除傳送數據外,還包含了多包數據的包序號。
流控制幀(Flow Control,FC) -用于多包數據傳輸過程中的流控制,不包含數據,只包含流控制狀態(tài)、數據塊大小和最小間隔時間等流控制信息。

表5 15765協議網絡層四種PDU對應的PCI格式[7]
1) 單幀數據中數據域的字節(jié)長度,PCI的長度不包括在內。
2) 多包數據的數據域字節(jié)總長度。
3) 多包數據的數據包編號。
4) 流控制狀態(tài)信息。
5) 數據塊大小。
6) 多包數據傳輸的最小時間間隔。
多包數據的傳輸流程如圖4所示。發(fā)送節(jié)點首先發(fā)送“第一幀”,告知接收節(jié)點將要發(fā)送的數據的總長度;接收節(jié)點分配好資源、準備接收數據,然后以一幀“流控制幀”告知發(fā)送節(jié)點一次可以發(fā)送的數據包數目和時間間隔;發(fā)送節(jié)點接下來就根據接收節(jié)點的接收能力將編好序號的數據包依次發(fā)送過去。

圖4 多包數據傳輸流程圖
在數據傳送過程中,一個網絡層PDU被編排成一個CAN數據幀,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由尋址模式(Addressing mode)決定?;贗SO 15765協議規(guī)定了四種尋址模式:正常尋址模式(Normal)、正常固定尋址模式(Normal fixed)、擴展尋址模式(Extended)和用于遠程診斷的混合尋址模式(Mixed)。其中,正常固定尋址模式必須采用CAN擴展幀,并且SAE J1939為該尋址模式下的KWP2000診斷服務保留了兩個專用參數組編號(PGN):其中PF=218(PF的具體定義請參考SAE J1939數據鏈路層協議)的參數組用于物理尋址(phy),PF=219的參數組用于功能尋址(fcn)。正常固定尋址模式的PDU與CAN數據幀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表6所示。

表6 正常固定尋址模式下N_PDU與CAN數據幀之間的對應關系[7]
混合尋址模式與正常固定尋址模式類似,唯一的區(qū)別是CAN數據域的第一個字節(jié)用于填充遠程地址(RA),N_PCI和診斷服務數據的填充位置向后移動一個字節(jié)。混合尋址模式用于跨越網段進行遠程診斷,遠程診斷的機制如圖5所示。圖中CAN1和CAN2兩個不同的子網通過網橋相連,網橋在子網1中的源地址為200,在子網2中的源地址為10,位于子網1中的診斷設備(源地址為241)可通過網橋對子網2中的ECU(源地址為62)進行診斷。

圖5 跨越網段的遠程診斷
4 兩種協議的簡單比較
從前面基于K線和基于CAN總線的KWP2000協議可以看出,兩種協議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及網絡層(15765)上存在以下主要差別,這也是K線被CAN總線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所在:
K線通訊速率較低,最大波特率僅為10400bps;CAN總線通訊速率較高,最大波特率可達1Mbps。
K線采用單端信號傳輸,抗干擾能力較弱,可靠性較差;CAN總線采用差分信號傳輸,抗干擾能力強,信號傳輸的可靠性高。
K線診斷在啟動應用層診斷服務之前必須對ECU進行初始化建立連接,并且初始化過程比較復雜;而基于CAN總線的診斷設備不需要對ECU進行初始化即可進行診斷服務。
K線診斷應用程序開發(fā)者必須親自管理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字節(jié)間定時,并處理底層通訊錯誤;CAN數據幀以整幀報文的形式進行發(fā)送,應用程序開發(fā)者不必管理字節(jié)間定時,并且CAN總線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具備完善的錯誤檢測和錯誤恢復機制,應用程序不必監(jiān)視和處理底層通訊錯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