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4G時代的關鍵技術
洪教授首先談到一個問題,中國的3G計劃至少被推遲了七到八年,若按國家主管部門的計劃,今明兩年唱主角的將不是3G,而是4G,這從MIMO的研究日程可以看出來。據洪教授透露,東南大學“很早”就接到了國家“多輸入多輸出(MIMO)移動通信系統(tǒng)”這一863重點研發(fā)計劃,并已于2006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該系統(tǒng)多次亮相國際通信大展,多次獲得業(yè)界贊譽并得到國際專家的認可。
那么,到底什么是MIMO呢?洪教授講到,“顧名思義,MIMO就是通過在發(fā)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多天線技術,能夠有效減少信號衰減,提升無線網絡傳輸速率。”為什么需要采用MIMO技術來“武裝”4G網絡呢?因為黃金通信頻段正日趨枯竭,在有限的頻段上實現更大容量的網絡承載,只有通過提升頻譜效率來達成。而MIMO正充當了這一角色。洪教授講到,東南大學MIMO在2006年測試時物理層峰值速度就達到了4.272Mbit/s,頻譜利用率也達到3.3bps/Hz。
但是,筆者發(fā)現,綜觀近兩年國內通信市場,有關MIMO的消息屈指可數,華為的MIMO也只是在國際市場偶爾亮相。對此,洪教授的解釋是,“中國3G牌照的推遲發(fā)放導致了4G的順延,從而導致了MIMO技術的順延。但這并不影響它在4G時代的關鍵地位。”
盡管地位凸顯,但MIMO技術的發(fā)展也面臨一系列難題,洪教授根據“多輸入多輸出(MIMO)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研發(fā)經驗,結合自身深厚的專業(yè)認識,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MIMO測試設備太昂貴。他透露,全球范圍內具備提供MIMO測試設備能力的廠家屈指可數,每臺設備的價格更是高的驚人。講到此他列舉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案例,在接手國家這項863計劃之初,實驗室準備從國外購置一臺MIMO測試設備,好不容易批下200萬人民幣,可人家的計價單位是歐元,200萬歐元。
其次,小型終端(手機)難以部署多天線。與智能天線不同,MIMO各天線之間獨立性越高,接收效果就越好。在手機這樣的小設備上要實現多天線分部,目前還難以實現。這一問題不解決,MIMO與SIMO(單輸入多輸出)就沒區(qū)別了,滿足不了4G時代隨時隨地高速聯網的需求。
再次,業(yè)界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目前進行的MIMO試驗中,除了國家支持的重點計劃外,只有華為等少數廠商在投入研究,運營商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最后他還透露,國內已有一些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正在進行自己的MIMO測試設備研究,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推出國產MIMO測試設備,推動MIMO在國內的發(fā)展。
編輯:小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