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IOS II的多串口數據通信的實現
值得說明的是,ts_clk輸入時鐘20.46 MHz即為NIOS IICPU的時鐘頻率,串口波特率為115 200 bps,可由該時鐘分頻得到。DSP6713的EMIF為輸入輸出雙向32位,在本設計中串口部分僅使用低16位,使用三態(tài)門來控制數據流向。三態(tài)門輸入輸出的使能信號是dsp給出的ce空間使能信號ce_6713。
串口輸入數據先由NIOS II CPU寫入每個串口的輸入緩存,當滿足條件時由out_pio管腳向dsp發(fā)出中斷,用以告知其可以讀取相應串口的數據了,緩存的數據由dspread0傳遞至三態(tài)門tri_16.dsp讀取時三態(tài)門為dsp輸入方向,dsp的EMIF數據線evm_D隨即出現數據,配合EMIF地址線evm_A即可完成串口輸入數據向dsp傳遞;當dsp有數據要經串口輸出時,數據由dsp的EMIF數據線evm_D輸入,dsp通過in_pio向NIOS II CPU發(fā)出中斷信號,請求發(fā)送數據。詳細的發(fā)送接收流程見下文。
2 軟件設計
NIOS II CPU的控制代碼部分分為主函數和各種中斷響應函數。在主函數里完成寄存器初始化、各串口數據輸出的任務。串口的中斷響應函數則主要完成數據的輸入任務。
為了便于FPGA和DSP之間的控制信息交換,每個串口設有地址固定的長度各為32位(4字節(jié))的輸入和輸出兩個控制寄存器。通過對各標志位的讀寫操作即可實現系統對各串口的控制。串口的輸入控制寄存器定義見表2,輸出控制寄存器與之類似。
由于用戶控制指令(包括信號處理板配置參數、輸出數據類型控制等)與差分修正數據的數據長度和數據持續(xù)性有很大區(qū)別,在常規(guī)數據傳輸方式之外對每個串口增設數據塊傳輸模式。數據塊傳輸模式可用于持續(xù)性大量數據的輸入,采用每個串口對兩塊RAM進行乒乓讀寫操作的來方案實現。是否采用數據塊傳輸模式由串口的控制寄存器中的第14位(P_flag)決定。對于非數據塊輸入模式中緩存大小需要根據常規(guī)數據最大長度來設定,過小會導致部分數據丟失。當有數據需要輸出時,由DSP向NIOS II CPU的RAM寫入各UART輸出控制寄存器的設定值,并通過GPIO向其發(fā)出中斷信號。可在NIOS II CPU的main函數中設置一個循環(huán)檢測是否有由DSP輸入的中斷信號,若有再檢測各UART的輸出控制寄存器。輸出流程圖如圖4所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