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華東理工大學在自供電可穿戴傳感器領域獲得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在自供電可穿戴傳感器領域獲得進展

發(fā)布人:傳感器技術 時間:2023-02-22 來源:工程師 發(fā)布文章
近日,能源領域國際權威刊物Nano Energy報道了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袁雙龍副研究員課題組在自供電的可穿戴傳感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Robust salt-shelled metal halide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 luminescence and wearable real-time human motion perception”。

圖片可穿戴電子設備近幾年發(fā)展迅速,其目標是輕量化、小型化和高度集成。作為可穿戴電子設備之一的可穿戴表皮傳感器的趨勢是迅速將輸出的生理信號轉換為易于讀取或可視化的信號,或在單個平臺上集成光柵傳感和顯示功能,從而滿足可穿戴交互設備中不斷增長的“屏幕中的傳感器”需求,作為其能量來源之一的摩擦納米發(fā)電機(TENG)因高瞬時功率輸出、多功能性、低成本和易于制造而受到極大關注。在TENG中,鹽類通常作為添加劑來提高輸出性能,而鈣鈦礦納米晶由于高發(fā)光效率近幾年成為研究熱點。圖片基于此,華東理工大學袁雙龍課題組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一種非常簡便的水蒸發(fā)結晶策略來制備CsPbBr3@KBr固體添加劑,其具有狹窄的半高峰寬、高量子產率以及優(yōu)異的光照射和熱穩(wěn)定性。在高效發(fā)光實現(xiàn)實時顯示的同時提高了TENG輸出效率,將其與PVA結合作為TENG正極摩擦材料時,其輸出性能提高了2.3倍,基于此構建了響應時間為125 ms和響應范圍為0-100 kPa的可穿戴傳感器用作人體實時運動監(jiān)測,擴展了鈣鈦礦基材料的應用領域,并顯示了其在自供電的可穿戴傳感器領域的巨大前景。圖片

上述研究工作主要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陳龍在袁雙龍副研究員指導下,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完成,華東理工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華東理工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