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擬發(fā)力汽車網絡連接設備服務市場
諾基亞在北美和歐洲設有交通流量監(jiān)測中心。這些中心的數(shù)據(jù)來源主要有:安裝在道路旁邊的傳感器、Here應用用戶提供的交通流量數(shù)據(jù)甚至實時交通流量攝像頭。諾基亞能夠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其他導航服務商以及全球所有汽車制造商。
汽車廠商態(tài)度
雖然地圖本身也非常重要,但具有網絡連接功能的汽車數(shù)量多少,也是事關諾基亞新戰(zhàn)略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多年以來,諾基亞已具備了整合硬件、軟件和服務的經驗(當然,谷歌在收購摩托羅拉之后,也開始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之一)。另一方面,諾基亞同微軟達成了深度合作關系,即諾基亞手機采用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tǒng),而對于各汽車廠商而言,他們對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無疑較為熟悉。
包括福特在內的汽車制造商,已在他們的車載系統(tǒng)中使用了Windows平臺。如此一來,諾基亞就能創(chuàng)建一個各汽車廠商都較為熟悉的平臺。
但諾基亞這項新戰(zhàn)略面臨的最主要障礙,既不是谷歌、蘋果,也不是其他已進入汽車制造商服務地盤的硅谷公司。此前諸如奧迪等汽車制造商已經使用了谷歌地圖服務,其他一些汽車廠商也愿意同蘋果合作,以使用后者的Siri Eyes Free車載語音提示服務。但對于汽車制造商而言,如果他們同科技公司走得過近,則可能導致自己在網絡連接汽車服務市場失去控制權。
對于消費者來說,谷歌各項服務皆可免費使用,該公司通過廣告來實現(xiàn)盈利。而蘋果則希望通過Siri來取代汽車儀表盤界面。如果蘋果獲得了用戶界面的控制權,就能夠控制駕駛者所使用的應用和相關服務。多年以來,對于在汽車中所整合的服務類型,汽車廠商一直牢牢地掌握著控制權。這些廠商已習慣于這樣的方式:雖然一些服務在PC機或智能手機上可免費使用,但汽車廠商卻要對駕駛者收費,且對應用使用的類型有著嚴格限制。這些廠商不希望自家生產的汽車成為其他公司應用的容納地。
從這個角度上講,汽車廠商的態(tài)度確實較為保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汽車廠商或許將被迫變得更為開放,只是他們不希望產業(yè)格局像谷歌所希望的那樣快速改變。在與諾基亞合作過程中,汽車廠商擁有了一種較為愉快的合作關系:諾基亞向汽車廠商提供地圖,汽車廠商再將這些地圖出售給駕駛市場。如果汽車廠商希望將這種合作模式向可連接網絡汽車服務領域延伸,或許諾基亞正是他們所尋求的合作伙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