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4.0時代商機誘人 制造業(yè)如何轉變思維?
什么是德國工業(yè)4.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2s4d.com/article/201612/341140.htm工業(yè)4.0戰(zhàn)略的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此后,工業(yè)4.0概念逐漸引人注目。

之所以被稱為工業(yè)4.0,主要相對于前三次工業(yè)革命而言:工業(yè)1.0指的是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實現了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始于20世紀初,依靠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工業(yè)3.0則為現代人所熟悉,指的是20世紀70年代后,依靠電子系統和信息技術實現生產自動化。
過去20年來,美國引領的互聯網革命深深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有分析認為,為了與工業(yè)3.0時代的集大成者美國競爭,德國迫切希望阻止信息技術對制造業(yè)的支配,進而引領新一輪工業(yè)革命,成為新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者。
德國有著和美國不一樣的競爭優(yōu)勢:制造業(yè)。無論是質量還是技術,德國制造在全世界范圍都是優(yōu)秀的代名詞。德國70%左右的制造業(yè)產品都用于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在最近幾年的經濟危機中,德國經濟才能保持強勁的穩(wěn)定性,和美國、歐洲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與美國相比,德國有一點不同,德國擁有強大的制造業(yè),它從另一個基礎開始起步。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駐華代表韓佩德表示,德國現在的目標是把傳統制造業(yè)轉型成電子型制造業(yè),并在制造業(yè)中加入新的服務,純粹是靠制造業(yè)推動。我們的支柱產業(yè),在我看來,就是制造業(yè)。他補充說。
在這一背景下,結合傳統的制造業(yè)優(yōu)勢,德國最終在國家層面推出了工業(yè)4.0戰(zhàn)略,并由總理默克爾出面背書。工業(yè)4.0概念的提出者、德國工程院院長孔翰寧(Hen NIng Kagermann)表示,工業(yè)4.0為德國提供了一個機會,進一步鞏固其作為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和IT業(yè)務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yè)4.0是德國針對自身特點推出的超越計劃。他們不走美國互聯網的路徑,而是根據自身在制造研發(fā)領域的優(yōu)勢,力圖實現彎道超車。
有著濃厚德國特色的工業(yè)4.0其實是個龐大工程。根據德國工業(yè)巨頭西門子公司官網的介紹,工業(yè)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通過嵌入式的處理器、存儲器、傳感器和通信模塊,把設備、產品、原材料、軟件聯系在一起,使得產品和不同的生產設備能夠互聯互通并交換命令。

換句話說,未來工廠能夠自行優(yōu)化并控制生產過程。而根據業(yè)界進一步的設想,除了產品和機器的互聯外,工業(yè)4.0還將在未來實現工廠、消費者、產品、信息數據的互聯,最終實現萬物互聯,從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從德國的制造業(yè)基礎來說,很多條件已經具備,缺得就是如何實現智慧聯接。
關于工業(yè)4.0的四個神話
1、數字化工廠
位于硅谷的思科公司是一家基礎設施領先的公司,在它的總部,你可以在大屏幕上看見思科分布于全世界的工廠,點擊一個工廠的圖標,就可以看見工廠的具體情況,發(fā)現工廠遇到的問題;工廠里的工人佩戴增強現實眼鏡,如果機器有問題,增強現實眼鏡可以提示工人如何修理;遠程儀表盤可讓一切都視覺化。
未來的工廠里幾乎看不到工人,都由機器手臂進行操作,兩年前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制造商之一的KUKA公司推出了一款只有24公斤重的輕型機器人LBR IIWA R 800,體重輕意味著靈活,可以隨時移動,身體帶有傳感器,遇到障礙物時還可以停下來,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
評論